天气预报: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bt36“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2-05

为全面规划和部署“十二五”期间山东检验检疫系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山东地方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山东检验检疫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特制定《bt36“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山东检验检疫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推进“科技兴检”战略,科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山东检验检疫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科研标准攻关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全省系统共承担科技部、总局、省局级科研立项555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1项、质检公益专项计划3项、省科技厅计划9项、总局科研计划96项、省局科研计划446项,连续五年在总局科研立项数量均位居全国直属局前列;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476项,主持制定AOAC国际标准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标准94项,主持完成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218项,其中3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在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在专业报告会上交流科技论文500多篇,主编或参与专著译著编译46部(本)。在2007年和2009年质检系统“科技兴检奖”评奖中,我局主持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奖18 项和11项,位居直属局前列。在总局2008年度“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中,我局共有17篇论文获奖,位居直属局第二名。

(二)实验室检测实力显著增强。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已建设成三级实验室网络体系结构“十一五”期间山东局筹建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4个,列全国直属局前列。在食品安全、生物毒素、禽流感、马病、陶瓷、建筑及装饰装修材料、轮胎、棉花等专业领域建设的一批特色实验室,在系统甚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十一五”期间,全省系统仪器设备共计投入3.97亿元,“十一五”末全省系统检测仪器设备达到7995台套,价值6.1亿元,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达265台套。具备906类产品的检测能力,共9044项。全省实验室均取得CNAS国家认可和计量认证;2个实验室获得能力验证提供者资质认可。2个实验室获得澳大利亚NATA认可,6个实验室获得韩国食药厅“国外公认检测机构”认可,4个实验室取得我国有机食品检测机构资质。

(三)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需要的科技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和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中青年人才更快更好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在全省系统广泛组织岗位技能竞赛,营造钻研业务的氛围,夯实技术执法的基础,切实提高一线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十一五”末,全省系统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203人,中级以上职称198人,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局学科带头人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人。

(四)科技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完善了科研项目、科技经费、科技奖励等基本管理制度,并将科研立项、成果推广应用、获奖等次和数量等指标纳入了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重点加强了实验室业务管理体系、仪器设备使用效能评估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及技术人员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建设,以运行实验室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为手段,在全国系统率先建立实验室网络化管理体系,率先实施仪器设备使用效能评估量化考核。在标准和资料服务方面,建成并升级完善了“山东局标准科技文献信息查询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40多万条常用标准题录,并累计提供标准文本5.6万余件。“十一五”末我局资料室馆藏电子和纸质文本标准约3.5万份,馆藏图书约2万册,大大提升了科技资料服务水平。

(五)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更加有效。牵头组织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研发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急需的风险分析预警、筛查检测、阻断控制的前沿技术,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婴幼儿奶粉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疫情,在第一时间开展并掌握了三聚氰胺检测方法,成功组织承办了全国乳制品企业三聚氰胺检测技术培训班,在全国率先完成《猪A型流感病毒焦磷酸盐测序检测方法》的研究,并形成国标。为服务2008年奥运会,山东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鼻肺炎、马动脉炎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被指定为奥运会马术比赛检测试剂盒,彻底解决了国内无法实施入境参赛马匹血清检测的难题,也结束了从国外进口昂贵试剂盒或将血清送往国外实验室进行检测的历史。山东局被北京奥组委和青岛市委、市政府联合授予“青岛奥帆赛残奥帆赛特别荣誉单位”,被科技部授予“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六)破解国外技术壁垒作用突出。全面启动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REACH法规、RoHS指令等研究,打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在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及时开发了食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和多残留同时检测方法,分别能一次性检测农药残留55-251种,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有效保证了对日出口的稳定增长。在妥善应对输韩食品“瘦肉精”事件中,迅速研发满足日韩要求最低执行限量为0.05微克/千克的检测方法,并组织全国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检测技术培训班,有效解决了出口畜禽肉中盐酸克伦特罗检测的急需。在应对欧盟通报我出口熟制鸭肉检出莫西菌素的突发事件中,山东局在48小时内建立莫西菌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据此方法向欧盟要求仲裁检测,并成为我国首例出口食品对欧盟预警的成功反诉。

(七)科技执法把关有效性不断提高。紧紧抓住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以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方面的产品和项目为重点,研究开发检验检疫业务工作急需的食品安全、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消费品安全卫生技术规范、大宗战略资源等重点标准和检测方法,为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武器,为有效截获疫病疫情,防止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卫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系统共检出出入境不合格货物8.52万批,货值682.14亿美元;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共发现各种病例18.22万例。检验检疫科技工作在严把国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日益彰显。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科技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与地方院校建立了全面检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科技开发、科研申报、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共争取山东省科技厅科研立项9项。按照总局“两大”建设的要求,与山东省计量院、标准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依托省局技术中心成立了山东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使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进一步融入全省科技发展体系,建立了更为广泛有效的科技沟通和共享机制。二是努力提升全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围绕蔬菜、畜牧、水产等出口优势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1000多项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了20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种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和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2010年,由山东局承担完成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 要求》成为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第一项国家标准。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成各类区域化种植基地789万亩,海水养殖面积134万亩,养殖基地184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0年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172.15亿美元,稳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相关工作受到质检总局充分肯定,在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十二五”期间山东检验检疫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检验检疫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一五”以来,山东检验检疫系统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山东更加广泛地融入全球发展,公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认识的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承担防范危害因素跨境传播和不安全产品进出的国际责任,使得质量安全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检验检疫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是总局建设科技质检的战略部署对山东局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重大科技领域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总局明确提出了建设科技质检的战略部署,这是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总局从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政策措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方面全方位明确了质检科技主攻方向,提出要继续夯实质检科技基础支撑能力,致力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努力研制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标准,实现科技工作的超前、创新和提升,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的基础实力和社会地位,为质检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山东检验检疫局作为全国系统科技大局,在科技质检建设中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同时要继续保持全国系统科技工作的领先地位,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山东局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是建设创新型山东、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要时期。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00亿美元,连续保持了年均10%的高增长。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检验检疫带来了更繁重的工作任务。检验检疫承担着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重要职责,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把技术性壁垒作为调控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而山东正是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检验检疫依靠科技创新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提高技术执法能力,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坚实的技术实力,努力破解国外技术壁垒,不断推进山东外经贸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山东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检验检疫技术把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部门职责,决定了科技对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既是检验检疫的基础、手段和保障,又是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引导管理模式变革和带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十二五”期间,山东检验检疫要保持系统大局强局的领先地位,必须坚持科技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结合,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引擎作用,把检验检疫执法把关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强大的检测技术能力基础上。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突出重点,满足科技创新体系对科技人才队伍和检测技术机构的新要求,满足履行部门职能对加强科研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实际检测能力的新要求,在科技质检建设方面形成新优势,为科技引领山东检验检疫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山东局科技工作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急需改进和提高。面对“十二五”期间“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更高要求,山东局在科技工作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研创新和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立项数量虽多,但综合类、深层次的研究相对不足,在全国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特别是能够解决实际检测难题的项目还有欠缺,科研与业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工作中还会出现“检不快、检不了、检不出”的情况。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是科技兴检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没有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兴检、科技创新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和管理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山东局目前暴露出来的高层次、高精尖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匮乏的现状已经不容小觑,不加以重视和有效解决,必然造成山东局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强局地位不保。

三是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的欠缺还需进一步改进。科研成果只有经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检验检疫的执法把关能力、管理能力和检测技术能力。虽然山东局已初步搭建起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在全省系统公开、共享科技资源,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奖励机制,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较低。

四是实验室能力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检验检疫是“靠数据说话”的部门,实验室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执法把关的水平。虽然“十一五”期间山东局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检测业务飞速发展仪器设备装备、设施环境、技术储备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五是检测人员激励奖惩机制有待健全和不断完善。目前山东局在实验室分配政策和激励奖惩机制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力度,检测人员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实验室工作还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动力。部分分支局常规实验室没有编制,实验室人员由行政科室的公务员兼任,不能完全投身实验室工作,而优秀的聘用人员又由于身份、编制限制等问题进不来,造成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室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东局科技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检验检疫履职作用的发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重点予以解决。

三、山东检验检疫“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科技质检,深入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全面落实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业务发展实际需求为动力,以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主线,重点加强科技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全省系统科技实力,促进山东检验检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原则:坚持需求牵引、坚持引领先行、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体制创新。需求牵引就是要面向检验检疫一线业务需求,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支撑事业发展;引领先行就是要在加快研发公共安全检测领域应用技术的同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引领发展的能力;重点突破就是要加强统筹规划,形成工作合力,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制约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和管理难题;体制创新就是要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转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要素在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总体目标:围绕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和标准制修订,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效益,使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水平全面提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围绕打造人才高地的需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能力位居系统前列;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总要求,构建既满足执法把关要求、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配置科学、运行通畅、支撑有力的实验室检测体系,使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

具体目标

(一)加强科研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质检系统领先。

一是进一步强化科研立项工作。坚持面向高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聚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重大科研课题立项。“十二五”期间,在国家质检总局科研立项数量突破100项,省局立项数量达到500项,争取获得质检公益性项目2-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厅计划5-7项。

二是进一步提升科研攻关及获奖水平。建立健全以检验检疫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检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坚持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研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前瞻性和战略储备性研究,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加快对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攻关力度。针对一线检验检疫业务需要,重点研究开发既方便、又快速、更高效的关键检测技术,缩短检测周期,提高检测效率,积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强化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科研应对能力。“十二五”期间,建设区域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1-2个,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达到50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数量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0%,力争在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是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推进机制和奖励机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新机制、新思路、新模式,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作,充分发挥重大、典型科研成果转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积极营造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扩大成果推广应用范围,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二五”期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2 个、示范点2-3个,年均推广成果转化示范项目5个以上。

四是进一步优化标准制(修)订质量和水平。加快基础标准体系攻关研究,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订的指导和协调,加快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承担并完成在食品安全检测、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消费品安全卫生技术规范、大宗战略资源等重点和广泛关注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制修订标准300项,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

五是进一步创新标准资料服务模式。加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其他标准的管理及更新,做好SN标准的文本管理和入档工作,完善科技文献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国内外标准题录数据库,推进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系统和图书管理,强化科技情报分析和信息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标准和科技文献信息覆盖率,实现系统内资源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数字化资料中心、情报分析和信息跟踪中心,使SN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其他标准每年以10%的覆盖率递增。

六是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开展进出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识别、检测、溯源及监管技术模式与体系研究,推广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平台,促进地理标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出口农产品品牌和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全省“服三农,惠民生”活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与欧盟在地理标志保护领域的互认磋商,建立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库。

(二)贯彻人才强检战略,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拓宽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为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在培训交流、职称职务、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优先考虑。支持聘用制人员申报承担各类科研制标任务,对优秀的聘用制技术人员优先转入编内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一批熟悉检测检疫技术发展方向,掌握前沿尖端科学技术,了解各行业发展状况细节,上能参与国家经济、安全等各项政策制定,下能指导检验检疫具体工作开展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到“十二五”末,全省系统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达到50%。正高级职称人员达到20名以上,副高职称人员达到200名以上。

二是加强科技委和专业委建设。选拔具备较强学科管理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员构成科技委和专业委。完善科技委和专业委工作职责,转变科技委和专业委工作方式,做到职责明确,工作主动。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在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智囊参谋作用。增加各专业委活动经费,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严格科技委和专业委工作纪律,形成退出机制,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得到落实。  

三是加强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的选拔管理。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选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在学科带头人负责的重大科技项目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激励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在科研实践中更好地发挥领军带头作用。涌现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拔尖技术人才、培育一支以知名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支撑、以学术技术骨干为主体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1名国家级专家,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人数达到3名,山东局学科带头人达到30名、学术技术骨干达到80名

(三)统筹规划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检测体系。

一是完善实验室布局。坚持以总局《检验检疫实验室能力建设验收实施方案》为指导,按照以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为骨干、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架构,全省系统继续完善“以省局技术机构为核心,以分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常规实验室为补充”的三级实验室网络体系;做好全省检测类实验室和卫生检疫类实验室的布局和规划,检测类实验室重点加强在工业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农产品、化工矿产品、再生原料等领域的建设。卫生检疫类实验室重点加强病原微生物、医学媒介生物的建设。加强新发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末,建设30个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30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大力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常规实验室建设。

二是加大实验室投入。积极争取总局和各级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基层实验室环境设施改造和仪器设备投入。“十二五”期间,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通过仪器设备年度预算、食品质量安全检(监)测能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争取再投入3.0亿元,不断改善基层实验室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配置水平。

三是强化实验室管理。强化全省系统实验室管理的统一尺度和标准,实现在规划建设、业务调配、资质认定、检测周期、收费标准和检测全过程管理方面的六个统一,认真贯彻落实总局下发的《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强化人员培训,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工作进度,确保全省食品检测机构在2012年10月前完成资质认定工作。强化实验室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坚持外部评审与全局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相结合、坚持专项工作调研与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坚持能力验证与国外通报、预警、退货信息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建立实验室逆向追溯机制,提高实验室质控措施的有效性,全省系统实验室年检查覆盖率80%以上。

四是提升实验室能力。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检测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基地三大平台,推动蓝黄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以出口轮胎为重点,在青岛建设“轮胎湿地抓着性能和滚动噪声”检测基地;积极开展蓝色经济技术研发,形成对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以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为主题,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在青岛建设“生物安全技术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山东省纺织品质量安全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服务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科研任务和优先项目

山东检验检疫科技以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外贸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主线,结合山东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相关重要领域,确定动物检疫等10个专业发展目标、科研任务,着力解决山东省重点需要和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问题。

(一)动物检疫。

1.发展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科学的动物检疫科研体系;面向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贸易需求,解决一批急需、适用的基础性和专业性项目,初步解决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于工作实际的矛盾;加大对新检疫监管规范和新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我局动物检疫科研开发和应用水平。

2.科研任务。建立和完善动物检疫标准体系,加快关键基础性标准制修订。根据动物检疫技术发展和成果应用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类标准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动物检疫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基本建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以及结构化的动物检疫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同时要加快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重点开展国家基本技术规定、名词基本术语、动物疫病名录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促进规范体系和检测技术与国际接轨。继续跟踪国际兽医技术和标准化工作动态,保持与OIE及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或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3.优先项目。

(1)进境牛、猪重要传染病高通量检测技术及风险控制研究;

(2)犬、狐、貉和貂的重要传染病检测技术研究;

(3)重要鱼类病原新型监测诊断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4)进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研究;

(5)出境马属动物检验检疫规范的研究与应用;

(6)进出境动物产品检疫除害处理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7)进境种禽及其繁殖材料检疫新技术研究;

(8)出口宠物食品检验检疫标准与方法体系的建立。

(二)植物检疫。

1.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山东出口农产品的关键点以及进境大宗粮谷、水果、种苗花卉等重点产品的特点,研究解决检验检疫工作中涉及检测、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入侵规律、灾害机理、损失评价、应急处理和控制等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急需的监控和检测技术及试剂盒,在关键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以科学和信息化的方式加强山东出入境植物检验检疫管理工作,结合各种类型电子系统平台的建设,加强动植物检疫知识信息的整合及传播平台的开发应用。不断完善国家外来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技术支撑体系,降低入侵生物种类数量和危害,全面提升山东植物检验检疫工作管理水平。

2.科研任务。针对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研究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高效分离技术和核酸提取技术、高通量快速精准检测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口岸重要检疫性害虫类群广谱性监测技术和检疫性杂草等的数字化高效监测技术,研发重要检疫性害虫的新型诱剂;研究重要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要素、定殖规律,病原物致病机理,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应急预案,开展木质材料携带有害生物处理替代溴甲烷熏蒸关键技术研究;以进出境粮谷、水果、种苗及原木等植物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为研究对象,研究制定各种信息的、管理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解决农产品国际市场检疫准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3.优先项目。

(1)进境种苗花卉中多种重要病虫害(尤其是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及重要病原菌的系列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研究;

(2)新发现的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有效除害处理技术研究;

(3)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如DNA条形码技术、各种等温扩增技术(NASBA、LAMP、RCA、HDA、SDA等);

(4)植物病毒、类病毒及植原体病害及转基因检测新方法研究;

(5)水果、花卉、马铃薯等植物产品国际市场检疫准入及关键性病虫害非疫区的建立研究;

(6)进出境水果、种苗花卉、大宗粮谷、木质包装等重要植物产品检验检疫信息平台建设以及整合研究;

(7)进出境木质包装防伪标识加施技术以及防止非法使用IPPC标识治理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8)山东口岸不同国家地区进境植物产品有害生物发生信息资源整理,以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

(三)卫生检疫。

1.发展目标。完善卫生检疫实验室布局,建立国家重点-区域中心-常规三级网络实验室,建设1-2个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围绕检测、培训、交流、科研开展工作。重点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实验室和卫生处理实验室三类实验室建设,突出加强常规实验室口岸现场快速检测能力的建设。加强新发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根据海、空港的性质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活动,推行口岸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重大国际活动输入性检疫风险总体解决方案,形成完善的重大国际活动保障工作机制。

2.科研任务。加强对现有卫生检疫行业标准的梳理,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加强卫生检疫软科学建设,重点开展符合卫生检疫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结合卫生检疫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对新发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和检测、口岸核生化恐怖因子监测、卫生处理等实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新科技、新技术、新理念在卫生检疫业务中的研究及应用。全面总结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到卫生检疫学科建设的理论高度,对学科体系的现状、主要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把学科建设贯穿到卫生检疫的整个过程。

3.优先项目。

(1)反核辐射、化学和生物恐怖等应急处理体系研究;

(2)重要外来医学媒介入侵防控及带毒检测技术研究;

(3)口岸远程多维检疫查验监管系统研究与应用

(4)国境口岸卫生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5)口岸卫生检疫信息技术平台、国际疫情预警与应急网络系统建立及外来传染病传入风险评估研究;

(6)进出境有害生物媒介物的检疫处理技术研究;

(7)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系统的开发研究;

(8)便携式船舶卫生监督、卫生处理设备的研发。

(四)食品检验。

1.发展目标。根据当前山东省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和产业发展格局,以保障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积极跟踪、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检测、管理、控制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上进行科研攻关,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价、风险预警、风险控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开展检测技术、溯源技术、过程控制技术、风险评价技术、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发与应用,提升风险监控能力,以促进全省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2.科研任务。

(1)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建立进出口食品原料、辅料、成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溯源技术方法体系、风险评价体系和国外通报问题核查技术方法研究,开展风险监测、风险追溯、风险评价、风险应对、过程控制技术、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发与应用;

(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技术、质谱技术、组学技术,研发一批食品饲料中非法添加物检测筛查与食品防护技术,形成一批食品中危害物高通量识别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及产品,开发一批农业投入品与病源微生物现场快速监测技术及产品。

(3)开展食品安全溯源与全程控制技术研究,形成一批重要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和溯源系统。

(4)建立和完善山东省重要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制定与山东省食品贸易密切相关的标准与技术措施。

(5)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价、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决策系统。

(6)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并开展风险监测活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食品模块集成化广谱快速检测技术和高精准高通量检测技术,提高食品中风险因子监测技术能力;研制开发出食品安全检验检疫一线业务急需的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专用技术装备;建立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整体筛查技术和风险预警数据库;开展公定方法、前处理耗材、试剂盒、实验动物等科研检测条件的评价技术研究和示范;开展食品安全检测量值溯源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能力验证技术等研究,开展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优先项目。

(1)进出口食品安全有害因子痕量检测关键技术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2)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国外通报问题核查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基于各种前沿技术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痕量检测技术研究,食品新型包装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

(4)进出口食品添加剂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筛查与食品保护技术的研究;

(5)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技术食品掺假鉴别技术研究;(6)进出口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集成化高通量识别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产品研究;

(7)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发与应用;

(8)进出口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毒化控制技术研究;

(9)进出口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基础信息分析预测及检测技术研究;

(10)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11)提升食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关键技术研究;

(12)进出口化妆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五)化矿金。

1.发展目标。开展进出口工业品、消费品、危险化学品、工业原料的检测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进出口工业品、消费品有害因子痕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科研立项、标准制修订数量上比“十一五”期间增加50%,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以上和博士研究生)比例占全部专业技术人才的10%以上,总体检验技术实力达到系统内前三位,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2.科研任务。

(1)研制开发出检验检疫一线业务急需的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专用技术装备,开展进出口工业品、工业原料有害因子痕量、放射性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进出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安全、节能、环保检测技术及标准关键技术,有效防范以废充好、以次充好等恶意欺诈行为,有效防范有害元素超标的劣质货物入境,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及经济安全。

(2)开展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痕量检测技术研究。

(3)建立消费品中有害物质的快速筛查方法,提高应对消费品安全中的突发事件能力。

(4)建立一批适合进出境商品(消费品)检验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方法。

(5)建立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动态管理和质量评价平台,完善大宗资源性商品检出重大问题的国外通报机制。

(6)加强重点领域如对进口矿产品、原油、燃料油等涉及安全卫生环保项目、废渣废油检验鉴别及质量评价的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7)以满足口岸检验检疫技术需求为基础,密切联系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产业规划,积极开展化矿金专业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争取在石油化工品、矿产品、煤炭、焦炭、金属材料等检验监管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建立以山东检验检疫局化工矿产品检测中心为主体,以日照局化矿金实验室和烟台局化矿金实验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化矿金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3.优先项目。

(1)进出口化工品、矿产品、金属材料检测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2)基于各种前沿技术的进出口石油产品、矿产品、煤炭中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及痕量检测技术研究和风险预警数据库的建立;

(3)进出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4)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分类定级技术和方法体系,开展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毒理学研究;

(5)优先安排山东口岸主要大宗化工品、矿产品检验监管技术需求项目,主要涉及到石油及产品、铁矿石、有色金属精矿、煤炭、化工品等商品的检验技术和有毒有害元素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的研究;

(六)机电和鉴定。

1.发展目标。

继续构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加大机电实验室建设力度,使得环境设施明显改善,检测装备更加精良,检测能力更加完善,检测水平更加精湛。“十二五”期间围绕安全、卫生、环保、能效等工作重点,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应用性项目的关键技术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实现能效、可靠性和风险评估重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结合山东进出口机电产品的特点,研究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将实验室检测和实际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相关产品的合格评价体系,力争在国际或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有所突破。建立法定检验鉴定信息管理平台,对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处置、多港分卸、船舶诚信管理等实行信息化共享管理机制,有效提升检验鉴定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2.科研任务。

(1)加大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力度,对能源效率、可靠性、时效性、风险评估等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结合欧盟机械安全指令和合格评定体系的要求,加强机械安全检验技术、方法及合格评定体系的研究;

(2)加强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及风险评估研究,运用产品检验的各种抽样方法和理论,完善分类管理中检验批次的风险性评估;

(3)加强国家级电气安全及能效检测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和能效检测能力建设,完善检测项目;开发家用电器类机电产品安全和电磁兼容项目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检测方法以及计算机虚拟多功能仪器;

(4)结合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物联网和海水淡化等产业高风险和重点敏感产品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检验监管体系;

(5)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研究造修船、游艇和邮轮制造、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临港机械装备、海洋电力装备、海水淡化装备、环保设备等的试验方法、评价方法和检验监管模式;

(6)结合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认监委机电和鉴定标准化专业委紧密联系,加强机电产品和鉴定业务的检测技术及标准研究,重点研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消费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标准,力争主持或参与完成1~2项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7)结合检测项目的开发,研制应用于实际检测工作的专用测设备和便携式检测仪器;加强在线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开发在线检测设备;

(8)建设法定检验鉴定信息管理平台,对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处置、多港分卸、船舶诚信管理等实行信息化共享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科技引领检验鉴定能力;

(9)加强机电和鉴定专业与外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与海关、海事法院、港务局之间的法定检验鉴定数据信息互通平台和合作机制,优化管理,提高效能。

3.优先项目。

(1)机械安全检验技术、方法及合格评定体系的研究;

(2)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及风险评估研究;

(3)家用电器类机电产品安全和电磁兼容项目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检测方法以及计算机虚拟多功能仪器的开发;

(4)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物联网和海水淡化等产业高风险和重点敏感产品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检验监管体系研究;

(5)海洋装备试验方法、评价方法和检验监管模式研究;

(6)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消费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标准的研究;

(7)专用检测设备、便携式检测仪器、在线检测设备的开发与评估技术研究;

8法定检验鉴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研究。

(七)轻工纺织。

1.发展目标。

认真规划和推动轻工纺织产品检验监管科研、技术标准、实验室及信息化建设,加大在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研力度;加强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前瞻性研究,保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加强科技支撑和创新成果转化,坚持科研工作服务检验监管工作、服务企业长远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繁荣;加强检政、检企、检检合作,加强国际间合作以及与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从促进检验监管工作需要着手,明确轻工纺织专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检验监管效能和企业生产力的比率。

2.科研任务。

加强对消费品产品、监管的风险分析和研究工作,加强国内外技术法规的研究,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构建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促使我国轻纺产品安全的管理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弥补型”向“积极、主动、事前预防型”转变,为轻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提供直接、全面、完整、科学的决策支持;加强轻纺产品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工作;加强儿童用品方面的科研力度,开展儿童用品类产品特性研究、风险分析、快速检测方法、检验监管模式、标准规程、有害物质限量、有害物质毒理学研究、信息化手段处理风险预警等工作;加强危险化学品及包装的科研制标工作;加强陶瓷、轮胎等产品的安卫环检测评价技术研究。

3.优先项目。

(1)儿童用品类产品特性及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2)轻纺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开发;
(3)消费品产品、监管的风险分析研究;
(4)轻工检验先进检验设备的研究开发;
(5)陶瓷“低碳”产品及“碳足迹”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6)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体系研究;
(7)危险化学品鉴别方法及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
(8)轮胎最新检测领域先进检验技术的研究开发。

(八)认证认可。

1.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认证认可阶段性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认证认可制度;紧密围绕总局和认监委关于认证认可科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创新认证认可科技手段,提升认证认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培育检测、认证市场,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继续实施认证认可国际化战略,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和国外培训,开阔眼界,进一步提升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科技基础建设;探索建立山东认证监管领域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五年的努力,为实现建设认证认可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科研任务。对认证认可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面开展风险分析,加强风险识别、研判、处置等工作,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加大第三方认证结果的采信力度,健全采信机制。结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总局令[2011]第142号),制定可执行的第三方认证等符合性评定结果的采信标准。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争取在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食品农产品全产业链、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并积极进行示范和推广。

3.优先项目。

(1)在认证认可工作中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应用;

(2)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认证结果采信标准研究;

(3)低碳环保认证项目的探索应用;

(4)良好农业规范(GAP)、有机产品认证推广理论研究;

(5)食品安全区域化认证可行性研究;

(6)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在食品防护计划中的应用研究;

(7)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认证制度,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8)加快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转化进程的研究。

(九)信息化。

1.发展目标。积极打造以CIQ2000为数据源、以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的“电子业务平台”,以OA为主线、以提高内部管理为目的的“电子内务平台”,以及以门户网站为窗口、以提高对外服务为目的的“电子服务平台”三大核心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对山东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业务技术支撑和智能引领三大作用;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执行和服务三项水平,积极促进信息化发展模式的集约化,信息资源管理使用的虚拟化、数据交换的标准化、检验检疫业务应用与计算机网络的物联网化、应用部署的自动化以及业务处理的智能化。到“十二五”末,基本构建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以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信息安全稳定可靠为内涵的“数字鲁检”、“智慧鲁检”体系。

2.科研任务。

(1)深化检验检疫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进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及“金质工程”的建设、实施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山东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视频监控实用性研究,发挥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检验检疫业务的助推和保障作用;推进一批我局亟需的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

(2)推进信息安全整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水平利用率;建立检验检疫与其它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大质量工作机制提供信息化保障。

(3)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电子应用安全审计体系,确保应用系统安全合规运行;建立统一的安全控制中心(SOC),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4)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范山东检验检疫系统的机房环境,积极打造绿色环保数据中心;基于智能通信网络与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建立高速、全效的移动执法平台;依托国家政务网络平台和公共网络资源,建立高效、可用的智能网络系统。

3.优先项目。

(1)“电子业务平台”, “电子内务平台”, “电子服务平台”系统整合与应用的研究;

(2)“云”计算模式的研究;

(3)移动办公与信息安全应用研究

(4)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智能检测平台研究。

(十)综合。

1.发展目标。以“抓质量、保安全、强质检、促发展”为宗旨,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和经济安全为目标,以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重心,探索建立基础性、科学性、长效性的检验检疫管理制度,深入研究与外贸形势相适应的检验检疫通关体制,积极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中国特色进出口货物、出入境人员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提升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执法把关的水平。

2.科研任务。

(1)加强综合管理体系研究。通过方法论创新,研究探索构建检验检疫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力求建立一套具有山东特色、符合工作实际、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2)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开展“质量强国”理论、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鼓励开展事关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软科学研究。开展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把事先预防和事后把关结合起来,实现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由事后问题查处变为对全过程的控制。

(3)加强服务地方经济措施研究。开展区域经济检验检疫支撑体系研究,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战略部署和规划,全面提升服务山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基础理论和检测技术研究,追踪国外重要技术性措施的调整变化,为检验检疫服务对外贸易便利化、应对国外壁垒提供决策支持。开展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研究,创新通关放行机制,改进服务手段,强化部门合作,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验放速度。

3.优先项目。

(1)以依法行政为主线、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绩效管理为导向的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2)出入境检验检疫依法行政基本问题研究;

(3)在“质量强国”战略下,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措施研究;

(4)出入境检验检疫通关模式改革研究;

(5)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实践研究;

五、保障措施

落实规划目标、建设科技质检是事关检验检疫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山东局广大干部职工共同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举全省系统之力,集全省系统之智,努力创造科技创新倍受尊重、科技活力竞相迸发、要素资源有效整合、优秀成果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一)切实强化领导责任落实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作用。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是宣传贯彻、组织实施“十二五”科技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务必要深刻认识建设科技质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夯实科技基础、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在提升科技水平、引领事业发展中切实负起责任,从组织协调、人才培养和创造有利环境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真正把“科技兴检”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将科技质检建设情况列为综合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科技规划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和实施情况年度评估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目标引导和结果评价作用,把科技成果、科研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成绩,使科技工作开展情况与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考评相联系,切实加强督促检查,促进责任落实。

(二)努力构建科技工作协作机制。

一是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关注和支持科技职能部门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努力为科技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好科技工作。

二是把科技工作作为全局性大事来抓。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把建设科技质检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质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科技工作得到支持、科技人才倍受尊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科技质检与法治质检、和谐质检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是积极推进系统内外科技合作。加强系统内技术机构建设的统一规划,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动与质监系统的科技合作、检测技术交流、科技服务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积极争取社会检测资源投入。

(三)积极创新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人才需求分析制度,坚持以检验检疫业务发展和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引进“创新领军型、紧缺专家型、急需专业型”三类人才。坚持“按需引进”与“借脑聚力”相结合,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项目合作等柔性使用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专家来山东局开展科研协作、交流研讨。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立体化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本局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骨干三个层次梯队,进一步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科研项目中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是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保障体系,切实满足科技人员培训进修、交流研讨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奖励制度,定期在全省系统举办 “优秀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骨干”等评选活动,加大对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全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不断完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确保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总局预算、省局预算、自有资金、企业资金与地方政府资金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健全科技经费监管机制。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制度和科技项目追踪问效问责制度,坚决杜绝浪费,加强廉政监督,保证和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通过专项资金来保障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提高科技成果对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五)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引导机制。

一是强化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对科研制标工作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科学分工、重点突出、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坚持面向高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聚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与专利。建立科研立项“快速通道”,确保急需项目和关键技术立项。重视科研成果评价工作,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在项目立项中予以重点考虑。

二是加强科研计划项目信息服务。全面推广运行总局质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认监委检验检疫标准管理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和科研项目的统一查询、进度管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评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设立科研立项奖、科技奖励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等奖项,对获得科研立项、科技奖励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一定奖励;切实加大科技应急工作奖励力度,对在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时破解技术壁垒中做出突出科技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进一步加大科研制标绩效考核奖惩、共享标准和专业技术资料激励力度。

来源:山东检验检疫局

相关附件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464号

  网站标识码:bm31170001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05029104号-1
网站管理:bt36办公室  技术支持:bt36信息化处
版权所有:bt36    总机电话:0532-80886666
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或以上版本